AI時代如何打造職場競爭力|超實用的職涯規劃與IDP落地指南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8 月 11 日

從VUCA到BANI:AI時代的職場挑戰

過去十年,我們常用 VUCA 形容世界的混亂與不確定——不穩定(Volatility)、不確定(Uncertainty)、複雜(Complexity)、模糊(Ambiguity)。


到了近年,生成式 AI 全面改變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後,世界演化為 BANI

  • 脆弱易碎 (Brittle)
  • 焦慮 (Anxious)
  • 非線性 (Non-Linear)
  • 無法理解 (Incomprehensible)

在 BANI 時代,已從模糊(Ambiguity)轉為無法理解 (Incomprehensible)的特性,產業變動更快、知識更新週期更短、焦慮與不確定感倍增。


身為人資與生涯諮詢師的我,也常在課程備課中,因 AI 工具快速改版而需要很彈性的調整備課內容。這種變動,正是每位職場人接下來都會面對的日常。


那麼,在AI時代要如何維持競爭力,
不被淘汰,甚至逆勢成長?

AI時代競爭力的三大系統

在職涯規劃或生命設計中,我常引導學員從這三大系統建立長期競爭力:

  1. 覆盤系統:定期檢視與優化自己的行動與成果,在模糊的環境中也能明確知道如何調整方向。
  2. 知識系統:了解並升級自己的 Knowledge(知識)Skills(技能)Abilities(能力),並建立高效輸入與輸出的學習方式。
  3. 關係系統:不只是人際關係或人脈,而是包含高效的合作、溝通能力,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。

這三個系統像一條光譜——越靠近覆盤系統,越是內在的自我覺察;越靠近關係系統,則越連結外部市場。

真正的競爭力,是來自內在與外在的結合,達雙向加乘效果

真正的職場競爭力,是來自內在與外在的結合,達雙向加乘效果

Part 1|對外:掌握市場趨勢與未來工作技能

根據 麥肯錫未來技能報告 WEF未來工作報告,AI時代的職場人需要具備:

  1. 提供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—包含但限於創意、判斷、情感共鳴、倫理判斷等。
  2. 數位化與自動化適應力—熟練AI工具與跨平台協作。
  3. 快速轉換與持續學習—在新角色與新工作方式間靈活切換,並持續學習新能力。

報告中,有提到一些能力很值得跟大家分享:(詳細可以參考連結報告)

  • AI 與大數據(AI and Big Data)
  • 科技素養(Technological Literacy)
  • 分析性思考(Analytical Thinking)
  • 創意思考(Creative Thinking)
  • 韌性與彈性(Resilience, Flexibility and Agility)
  • 自我驅動與自我覺察(Motivation and Self-awareness)
  • 領導與社會影響力(Leadership and Social Influence)
  • 好奇心與終身學習力(Curios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)
  • 系統性思維(Systems Thinking)
  • 人才管理力(Talent Management)

AI時代未來工作的三大特徵

  • 跨領域整合力:結合兩種以上專業視角解決問題。
  • 流程優化與自動化能力:拆解工作流程,找出 AI 可協助優化的環節。
  • 高效協作力:與人類與 AI 共同創造高價值成果。
真正的職場競爭力,是來自內在與外在的結合,達雙向加乘效果

舉例:諮詢個案 行銷專案經理的 AI 時代升級挑戰

這位諮詢者是一位科技公司行銷專案經理,負責年度新品上市專案。過去,她主要的工作是整合團隊、規劃活動檔期、監控預算與進度。

在 AI 時代,我們共同擬定出個人發展計畫後,她後來在提升競爭力表現的結果:

  • 跨領域整合力——以往活動規劃只需行銷部門內部協作,現在她必須結合數據分析部門的顧客洞察,與研發團隊的產品特性資訊,形成更精準的行銷策略,所以做了這些領域的學習。後來她運用 AI 工具分析顧客行為數據,再與設計團隊共同產出更貼近目標客群的廣告素材。
  • 流程優化與自動化能力——她發現新品上市流程中,媒體曝光素材的產出與審核最耗時,於是引入AI生成初版文案與設計圖,再交由團隊修改,將產出時間從10天縮短到4天。
  • 高效協作力——專案中有平面設計師、數據分析師、外包廠商等,她需要制定明確分工並透過AI工具串聯與協作,新品上市提前兩週完成,廣告點擊率比去年同期提升28%,獲得主管高度讚美。

關於剛剛提到的兩份報告,回到你的身上,
你想攜帶什麼樣的能力在身上?

哪些是原本就擁有,可以加以發展?
哪些是自己沒有,想學習與練習的?

Part 2|對內:認識自己,發揮優勢

在《IKIGAI:生之意義》書中提到,人生的意義:

“不是指你一定要有什麼相當偉大的目標,改變世界或社會的使命,

而是「專注做好自己專長 / 熱愛的一件事情」”

所以好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及專業優勢,就是很棒的事情了!

自我探索的四個切入點

  1. 價值觀探索—找出驅動你想工作的核心因素。
  2. 生命歷程梳理—從過往生命經驗找出可轉化為優勢的能力,有些你覺得平凡的,在他人眼中其實一點都不平凡!
  3. 定期覆盤—可以用寫日記方式做日、季、年檢視與回顧,自己成長曲線。
  4. 性格與優勢測驗—透過其他工具,如MBTI、蓋洛普優勢、DISC 等工具輔助認識自己。

關於第四點,現在確實有很多人會利用 AI 工具來更認識自己。

但目前生成式 AI 的「幻覺率」仍偏高,如果你正處於低自我覺察的階段,不太建議僅依賴 AI 工具作為唯一的自我認識途徑。可以從多角度進行自我探索,交叉驗證與補充不同的觀點。

我認為最有效、最直接的方法,仍是透過自己的生命歷程梳理,那些曾經的經驗與感受,藏著許多你未曾注意的細節與線索,它們會真實地告訴你,你是誰、你在乎什麼,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關於更多自我探索的細節方式,可以參考 職涯規劃怎麼做?結合生涯規劃與生命設計,找到最適合的職業道路 這篇文章

職涯規劃需要內外結合,打造「不可取代性」

內外結合,打造「不可取代性」

當內在的自我盤點與外在的市場洞察連結,你就能更清楚知道:

  • 哪些是自己已具備的優勢,可以持續深耕?
  • 哪些是未來有潛力但尚未開發的能力,希望嘗試發展?

在這個過程中,IDP(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,個人發展計劃) 是落地的關鍵工具。它能幫助你明確目標、制定行動計劃,並追蹤成長曲線,確保你不是只能被動接受市場變化,而是真正能擁有自主權,陪自己發展自己想要的職涯方向。

IDP個人發展計劃:把競爭力落地的行動地圖

許多人嘗試自我探索、讀了不少職涯文章,甚至參加過工作坊或做過職涯諮詢,但回到日常生活,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。

原因很簡單——缺乏一份可執行、可追蹤的行動計劃

IDP 的四大核心架構

目標設定(Goal Setting)
不只是「我要變得更好」,而是明確描述「我希望在 12 個月內,成為能獨立主持跨部門會議的專案經理」。且目標設定要符合 SMART 原則(Specific, Measurable, Achievable, Relevant, Time-bound)。

現況評估(Current State Assessment)
盤點目前的知識、技能、資源與人脈,確認離目標的差距有多大。例如:發現自己在專業能力上已達標,但溝通協調力不足。

行動計劃(Action Plan)
設定學習與實踐的步驟,例如每季完成一個跨部門專案、每月參加一次溝通訓練、每週進行覆盤。

追蹤與調整(Tracking & Review)
執行計畫,並定期檢視進度與成果,必要時調整方向,確保計劃與環境變化同步。

職涯規劃需要內外結合,打造「不可取代性」,自訂IDP個人發展計劃

你的下一步

在AI時代,內部盤點 + 外部發展 = 長期職涯的競爭力。

IDP 個人發展計劃不只是工具,更是在高速變動世界中的GPS導航儀,幫助你在不確定的環境中,能夠更有彈性的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。

你不必一次解決所有問題,也不必等到環境穩定才出發。
職涯韌性,來自於不斷微小調整路線、持續累積多元優勢。

或許現在,就是最好的起點——
盤點自己的優勢與缺口、嘗試描繪未來想要的模樣、設定第一個簡單而可以立即行動的步驟。因為在動盪時代,有執行力的人,才能掌握自己的位置與角色。

在AI與BANI時代交錯的職涯環境中,
唯有自我覺察、持續更新技能與建立個人發展計劃,才能打造真正不可取代的競爭力。

個人頭像照片
Wu Amber
文章: 4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本文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