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涯規劃怎麼做?結合生涯規劃與生命設計,找到最適合的職業道路

職涯規劃怎麼做?結合生涯規劃與生命設計,找到最適合的職業道路(上)

為什麼生涯規劃不只是找一份好工作?

本文透過破解常見的職涯迷思,說明有效的生涯規劃與職涯規劃需從自我覺察與生命設計方法出發,才能真正貼近外在市場與內在需求,打造符合個人價值與興趣的理想生活,並提供實用工具及免費職涯諮詢資源,協助你精準掌握職涯方向。

生涯規劃 vs 職涯規劃差在哪?底層邏輯為”生命設計”

有位在學校教書的媽媽問我:「我小孩喜歡資訊工程相關,但學測失常,可以上很好公立學校的財務金融系所,他應該選擇資訊工程還是財務金融?」還提到,「我們家沒有財務金融背景的,不知道職涯發展會如何?」

職涯規劃重視的是薪資與產業發展,而生涯規劃強調的是個人的生活發展。職涯規劃就是為了生存。做為一份”職業”,能賺錢、能讓別人羨慕、是大家聽過的大公司,就是好的職涯規劃。

生涯規劃是除了生存外,考量”職業”,還要考量我想做什麼”工作”。工作包含了”有償的工作”與”無償的工作” ,有償的可以是讓我們維生的”職業”;無常的可能是個人的興趣或愛好,或是下班後成為照顧者角色(像是媽媽),都算是無償的工作。生涯規劃涵蓋了更多層面,除了上班時間的8小時,還有下班後的16小時都需要做”規劃的” 。

我不太喜歡”涯/職涯規劃”這個詞彙。規劃好像我需要做很多的功課,花很多的力氣思考、找尋很多資料、想得很遠、等每個細節都規畫好了,我才可以開始執行,過程中每個階段性目標都要達成,不能出錯,一步一步的完成自己的規劃,才是成功。

但其實,規劃的底成邏輯是”設計(Design)” 。
我更喜歡「生命設計」的概念,你不需要做完美的規劃、不需要做很遠的目標設定、過程中的任何一步,都是可以微調與變動的。好好體驗每個當下,透過不斷嘗試、調整與自我覺察,讓我們逐步的更了解自己,創造更適合自己的理想生活。

理想生活的定義是什麼?不只是高薪,而是符合內在需求的選擇

你可能會問我,「我喜歡做的事情,很難賺錢啊」。在我22歲時,也是這麼認為的。畢業後因緣際會下直接入職一家公司工作,起薪還不錯,當時懵懵懂懂的,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這份工作。做著做著五年也過去了,越做越疲乏,找不到工作的意義感,想著想著…又過了兩年。直到某一天,有一位前輩問我,「你會不會想來我這裡試試看? 」

我才開始思考,我到底想要什麼?

也才意識到,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、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可以做什麼。這讓我開始透過自我覺察的方式重新檢視職涯選擇。我才逐漸了解,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才是真正能提高你的薪資收入的方式」。高薪,不一定只能選擇市場熱門的行業,當你真正熱愛某件事,你會主動學習並提升相關技能,成為該領域的專家,薪資自然就會提高。

理想生活的定義是什麼?不只是高薪,而是符合內在需求的選擇。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才是真正能提高你的薪資收入的方式」圖片中的女性代表了自信, 自我覺察, 了解自己的職涯發向

面臨AI時代挑戰,傳統職涯路徑已不再適用:如何運找到未來方向?

現代職場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下,如人工智慧(AI)和數位轉型,傳統的職涯規畫已逐漸不適用。許多工作將被自動化取代,在麥肯錫的未來工作報告中也提到,未來更看重的是人類特有的能力,例如批判性思考、人際溝通、自我覺察,以及靈活運用科技等。

在VUCA世代,我們更難看清楚自己喜歡的或是想要的是什麼。所以,我們更需要用「生命設計」的思維模式,考量外部環境的變化,並探索內在的喜好與價值觀,透過自我覺察與動態調整,才能幫助我們在充滿變數的環境中,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涯發展。

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從自我覺察開始

什麼是自我覺察?為什麼它影響你的職涯選擇?

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觀、興趣、優勢、技能

哈佛商業評論(HBR)曾發表一篇由Tasha Eurich博士所進行的研究:自我覺察是能深刻認識自己的強項與弱項,並有效發揮自身優勢,甚至可以用強項帶領弱項成長。在長遠的職涯發展道路上,以下四個是很重要的內在元素需要先做釐清。這些元素將影響你的每一個選擇,如果缺乏對這些元素的理解,很容易落入「這個工作不適合我」、「職涯卡關,工作沒熱情」的困境。

  • 價值觀: 驅動我們行動的內在核心信念。
  • 興趣:是一種喜好,能自然引發持續投入的熱情活動。
  • 優勢: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是比別人更輕鬆就能做好的事。
  • 技能:可以透過學習、訓練或工作經驗所獲得的能力,它不一定是你喜歡做的事,但一定是你擅長的事。

如果,從「自然發生」到「後天養成」是一個光譜。對我來說:

  • 興趣:80%自然發生+20%後天學習
  • 優勢:50%自然發生+50%後天學習
  • 技能:20%自然發生+80%後天學習

當我們透過內在的自我覺察,
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喜歡、擅長與有潛力發展的領域,
就能做出更適合自己的職涯選擇。

「職場適配度」:個人特質與工作環境的匹配

除了內在的自我覺察外,也要注意職場適配度。清楚知道自己的特質與工作環境的契合點,才能真正發揮自身優勢,並在職涯發展上更輕鬆且有成就感。工作環境的外在元素可從以下四點進行評估:

  • 公司的企業文化
  • 主管領導風格
  • 職位所需的知識、技術與能力
  • 同仁們的互動氛圍

當個人的價值觀或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環境具有高度一致性時,我們會在工作中感到更舒適,也更能充分發揮潛能,進一步達到理想的職涯發展。

生涯規劃的第一步—從自我覺察開始。當我們透過內在的自我覺察,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喜歡、擅長與有潛力發展的領域,就能做出更適合自己的職涯選擇。就可以像圖片中的女性,選擇適合自己個人特質與工作環境做職涯發展

常見的職涯迷思

迷思一:選擇熱門產業就有未來?市場需求 vs. 個人適性

許多剛畢業的學生或是考慮轉職的30+,找我進行職涯諮詢時,常會問:「哪個產業有未來?進入熱門產業是不是就有保障?」

真的是如此嗎? 在VUCA世代(易變性Volatility、不確定性Uncertainty、複雜性Complexity、模糊性Ambiguity),產業變動快速,其熱度可能是短期現象,而非長期趨勢。在高度熱門的產業,競爭更為激烈,若個人特質、興趣或技能不匹配,很難建立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。因此,比起盲目追求熱門產業,更重要的是透過自我覺察清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,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涯道路。

迷思二:職涯規劃是一次性的決定嗎?職涯為何是動態調整的過程?

許多人在做職涯規劃時,會認為職涯規劃只需做出一次「正確決定」即可高枕無憂。但人生其實很長,隨著經驗累積與人生階段的不同,目標與方向是會改變的,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像是結婚生子,可能事業就需要暫緩一下;或是健康出了一點小狀況,人生也會不得按下暫停鍵,讓自己的身體休息一下再出發。

職涯無法一次決定,它是動態調整的過程。除了個人因素的改變,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動,如生成式AI的崛起,改變了很多工作方式,甚至很多職位也在消失中。所以,動態調整已成新的趨勢,保持敏捷與成長型思維,運用生命設計的工具,透過不斷自我覺察與反饋來優化職涯選擇,逐步靠近理想生活。

推薦工具

價值觀測驗:協助釐清你的核心職涯動機

自我覺察能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觀、興趣、優勢與技能。但我們可以怎麼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呢?若希望獲得更深入且客製化的分析,一對一職涯諮詢是很好的選擇,專業的生涯諮詢師會透過教練式引導與測驗工具,協助你梳理並發現自己的核心價值。當然,你也可以先嘗試幫自己做價值觀探索,這裡有個小工具跟大家分享。

〔Tool〕價值觀探索

1. 挑選並排序重要價值觀

從價值觀清單中選出10個對你最重要的價值觀,依照重要性排序。排好後,思考哪些選項在選擇或排序時特別困難,為什麼?

2. 打亂順序,重新排序

將第一次排序打亂,隨機抽兩個進行比較,將較重要的排在前面,再抽一個與前者進行比較,以此類推,排出新的順序。

3. 分析差異與自我覺察

觀察第一次排序與第二次排序後的差異,其排序的一致性是高還是低呢? 過程中有哪個地方卡卡的,為什麼?

如果第一次與第二次排序重疊度高,表示內在需求與外在表現一致性高,清楚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中的重要事項;若差異大,代表內外需求衝突,容易茫然,此時透過這個活動,更能夠因此看到自己內在需求,並針對這些需求制定行動計畫。

價值觀測驗:協助釐清你的核心職涯動機,價值觀探索與職涯測評工具運用

免費職涯測驗推薦:快速掌握自己的興趣與技能

除了自己可以幫自己做價值觀排序外,很多的求職網站或政府平台其實也都有免費的職涯測驗,透過第三方視角,釐清是否與自己的認知相符,進一步調整並規劃職涯。

當然這些測評工具並不是要來「限制」你的,而是可以讓我們思考,這些測評工具顯示出來的報告結果是不是跟自己想的一樣。如果有不一樣的地方,就很值得釐清與討論;若分析報告跟你想像中的自己很相近,那下一步可以思考:你還可以為自己多做點什麼? 如何讓興趣與技能變成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優勢呢?

〔Tool〕以下提供幾個免費職涯測驗

1. 104適性測驗: https://guide.104.com.tw/

包含生涯興趣測驗、職業適性測驗與職業價值觀測驗等,適合職涯探索初期的你。

2. 1111Career+: https://career.1111.com.tw/exam.aspx

提供九大職能星、工作價值觀與Holland學涯暨職涯興趣測驗等,幫你掌握職涯方向。

3. 勞動部 台灣就業通: https://exam.taiwanjobs.gov.tw/JobExam/

政府官方免費職涯評測,包含工作氣質測驗、工作風格測驗與喜好探索測驗等。

現在就開始行動,透過自我覺察與職涯測驗,找出真正適合你的職涯方向吧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